“價格多低的訂單都有人做!”近日,專門從事對日出口外貿服飾的林莉莉對《國際金融報》記者的抱怨,反映出如今外貿服裝企業的生存現狀。
人力成本上升、工廠外遷東南亞、歐美采購商不斷壓低在華采購成本,中國一些紡織外貿企業無單可做早已不是什么新聞。隨之而來的就是“倒閉”、“關停”潮,產業結構升級勢在必行。然而升級的過程并不容易,這也導致一些公司不惜以低利潤訂單“吊命”。而這在業內看來,是比“倒閉潮”更可怕的事。
“為了維系客戶、保證訂單量,一些制造商不惜以‘保本’姿態接單,眾多出口企業因此陷入了價格紅海。這讓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,活力不在。”一位分析人士不無憂慮地說。
以價拼單成風
據悉,出口企業“以價拼單”的習慣還要歸咎于歐美客商最初的下單模式。“國外采購商都是很精明的。比如,我的日本客戶在下單時,會與單一工廠展開合作,如果合作順利,他們會不斷加大訂單規模。而作為生產企業,為了留住這樣的大客戶,企業也會不斷擴充產能,以滿足其生產需求。但問題在于,一旦國內的生產企業將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,并對大訂單形成高度依賴時,采購商往往會提出降價的要求。”林莉莉告訴記者,在此時,若不降價,公司就會面臨失去大客戶的風險,而其擴充起來的產能就會成為公司的負累。“國外的客戶就是深知這一點,所以往往在合作一段時間后要求降價。我們是被動的一方”。
顯然,如果公司不能在短時間內尋找到新客戶,那就只能與老客戶在低價訂單的基礎上延續合作。“簡單點說,外商給的訂單不做,產能就只能閑置。因此,企業要么接低價訂單,要么擱置部分產能。”林莉莉無奈地說。
通常情況下,國際采購商會根據成本和質量規劃尋找適合的供應商。隨著近年來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,且國際銷路不暢,國際采購商對成本的控制也愈發嚴苛,一些中國生產商每年都會收到降價指標。一旦接受這樣的要求,對企業的損害也是巨大的。
國際咨詢公司麥肯錫的一項調查顯示,通過對美國標準普爾1000家大企業的分析得出,每降價一個百分點所導致的利潤率下降在7.1%至8.1%之間。因此,除非一家企業的成本結構與競爭者相比具有重大優勢,以降價對降價不是一種好辦法。
專家指出,中國供應商群體龐大,又不抱團,在與國際采購商的價格博弈中,容易被逐個擊破,總是處于弱勢地位。為此,中國的出口商應該團結起來,并將眼光放長遠些。最為重要的一點是,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,將價格的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中,這樣才不會削弱行業的整體利益。
關鍵在創新
當然,要掌握價格的話語權,企業的轉型升級是關鍵。只有自身技術提高,改變粗加工作坊的形式,加工企業才會有活路。
在業內人士看來,無論是傳統還是新興市場,盡管現在有些訂單轉移到東南亞,但國際采購商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依舊沒有改變。在價格戰的博弈中,中國出口企業完全可以挖掘自身優勢,通過提升產品研發能力,獲取更多利益。
“如果中國只盤旋在世界‘服裝制造場’和‘服裝消耗國’的位置,不能打造出馳騁世界的民族服裝品牌,那么中國服裝業的復興只能成為一個良好的愿景。”全國政協委員、上海培羅蒙西服公司總經理金建華表示,塑造品牌,關鍵在創新。
金建華說,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,中國紡織服裝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,從有到多的過程,部分企業還打造出了一批成功的品牌。然而從總體上看,中國在整個國際市場中還只是個服裝制造大國,在國際競爭中仍處于追趕和從屬地位。
金建華認為,除了全球經濟發展放緩引起成本上升等原因,中國服裝業面臨的深層次問題還有創新不夠。
“設計是服裝的核心價值。”金建華說,在中國服裝業,大多數企業至今仍停留于傳統模式,設計還處在紙面放樣的落后階段,耗費時間多、試制成本高,結果新品開發周期很長。而在服裝業發達國家,這個周期平均為兩周,美國最快能達到4天,而中國平均是10周,差距非常明顯。
“創立品牌的重要前提,需要一批有強烈品牌意識和先進理念,同時富有熱情和創造力的設計師,他們把個性風格融入產品,使之具備文化認同性,贏得消費者。”金建華說,中國真正能稱為服裝設計師的還不多,有獨特個性、能把握國內外消費者文化心理的設計師更有待培養。
尋找轉型切入口
事實上,轉型也是業內的共識,一些服裝企業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。統計數據顯示,截至10月7日,紡織服裝業有48家上市公司發布了2015年三季報業績預報,其中,有11家上市公司業績預增;14家上市公司略增;4家上市公司持續盈利;4家上市公司扭虧。而一些企業的業績好轉得益于業務轉型成功。
除了業務轉型,營銷方式的轉型也是服裝外貿企業的新出路。
分析人士指出,服裝產業應該加快“互聯網+”全產業鏈的綜合推進。這里的全產業鏈綜合推進,不僅僅指研發設計、生產加工、傳播銷售的環節,還包括新的基礎設施、新的生產要素、新的分工體系的構筑。特別是產業企業組織體系的變化,包括組織結構的云端化、組織邊界的開放化、組織規模的小微化。總而言之,服裝企業要結合自身特點確定實施“互聯網+”的切入口。
林莉莉透露,如今她正在琢磨一個線上定制平臺。此前,她的工廠接過不少一線大牌的訂單,在用料工藝上有不少經驗,打算學習一些品牌線上定制的方式,打造一個面料、鞋跟等各種細節都由顧客自己選擇,最終實現定制的平臺。“通過微信及網站平臺的推出,將定制和我們的線下工廠結合是我對未來公司發展的希望”。